防疫、三农“两手抓”,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在立春时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十七个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文件对标这两大目标任务,明确要求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并作出具体部署,为最后关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本遵循。
原文 :《一号文件:发挥“三农”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作者 | 本报记者 田川
图片 | 网络
“三农”活力为改革发展带来动力
我国是几千年厚载积淀的传统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当前,中国还有5.6亿人生活在农村,近3亿进城农民的根也在农村,预计到2030年,农村人口还有4亿以上。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现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20年又连续十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一是明确了工作重点。就是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二是强化了政策举措。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工作落实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提出了一些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强化了补短板的政策支撑保障。三是强调了抓好落实。围绕补上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全面小康成色、到2020年必须补上的突出短板,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工作任务都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已经明确的部署安排,是一种再强调、再部署、再动员,是一份抓贯彻、抓执行、抓落实的文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研究处处长赵海告诉本报,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为中央巡视的重要内容,这句话非常有分量,表明中央已经把“三农”政策落实情况上升到政治高度,要用巡视利剑来压实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这是对各级党组织的一种倒逼和震慑,充分体现了中央坚定抓落实的决心。
过去的一年,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发展。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管控。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全国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新农合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也与过去不同,但是,有一点不会改变,就是我们的改革与发展依然要走农村优先这条道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向本报表示,我们只有激发、激活农村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为中国的进一步振兴、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是关键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500多万,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770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然而,仍有约30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50多个贫困县尚未摘帽。对此,必须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
“今年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确保他们稳定脱贫。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开展监测预警,及时提供针对性帮扶,防止他们落入‘贫困陷阱’。”中央农办秘书局副局长罗丹谈到,要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志扶智等工作力度,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帮助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多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在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制约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藩篱逐步被打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局面正加快形成。当前,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的任务艰巨,更需真金白银的投入作为保障。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应华指出,资金方面,当前各级财政收支压力比较大,许多方面都在压减支出,但补“三农”全面小康短板的钱不能少,必须优先予以保障;用地方面,近年来,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须通过强化用地保障,解决现行土地管理政策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以及农村“用地难”等问题;人才方面,人才、科技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要予以充分重视。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2020的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了现实的困难和影响。当前,应该分区域精准施策,既要抓好尚未脱贫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又要抓好已经脱贫地区的成果巩固、预防返贫和新生贫困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左停告诉本报,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的有关省份要尽快做好当地的种养殖业计划,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安排工作,抓好当地的扶贫车间和扶贫项目的复工工作,解决好贫困地区扶贫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其他有一定疫情的地方要尽早做好年度项目准备和预可行性研究,时机成熟就及时推进。对于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及时考虑运用以工代赈、增加公益性岗位等手段,抓见效快、受疫情影响小的项目,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湖北省和疫情较重的地方要及时跟进有关的救助政策,发挥好兜底扶贫的功效。总体来看,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一定能够按照一号文件的既定部署,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步入小康社会最直观的感受还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实现农民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当前,必须主动作为,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发展产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告诉记者,要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通过这个产业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充分的收入增长。比如,东北地区生产粮食是它的比较优势;南方地区生产水果、茶叶是它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出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
振兴乡村产业,也不能只搞农业,还要促进经济多元化。新时代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要用好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加工业前延后伸,挖掘农业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结合等多种途径,催生出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个人定制等新业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力量。
据央视报道,在安徽金寨水坪村,有机茶产业比普通茶叶一斤多卖10元左右,不仅让当地百姓实现了增收,还以产业扶贫为龙头,村民的住房、医疗、教育、饮水等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也同步改善。在四川省梓潼县,春节前夕,有养殖户代养的2000多头生猪全部出栏,仅半年多的时间,这批生猪就给他带来近90万元的收入。“公司+经销商+农户”的这种合伙养猪的方式让大小养殖场户实现了双赢。
2019年,生猪产能大幅下滑成为最重大的民生热点。一号文件将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作为27项任务的单独一项,明确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障粮食、猪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仍然面临挑战。
“粮食生产形势现在应该是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麻痹大意,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谈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下,更要把恢复生猪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进一步向记者表示,首先,要控制疫病,加强日常的防控力度,减少因疫病造成的损失。第二,对我们的政策进行一些调整和完善。环境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要统一起来,不能对立。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春耕的开始。特别是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战,我们要一手抓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手抓农业生产。今年“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已定,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不断努力。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96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